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好文] 賓士、豐田們為何造不出特斯拉?因為窮

賓士、豐田們為何造不出特斯拉?因為窮
上週寫了一篇《你的特斯拉裡裝了一堆你不知道也不屬於你但挺貴的東西》,講了講特斯拉電動車可升級性的事情,引發了很多討論。
有不少同學問我同樣的問題:傳統汽車公司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製造技術棒棒的,為什麼賓士、奧迪、BMW或者豐田,造不出一輛特斯拉這樣軟硬一體、拓展性強的電動車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標題中的那個字:窮。
這個窮,並不是指財務上的數字,而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分界線。也就是常說的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
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參加經緯的內部分享會,暴風科技的馮鑫坐在地上,講了一段我至今印象特深的話。

馮鑫說, 他之前創業的時候,總是覺得資源不夠。但為了保持高速增長,還要制定很高的目標。不論是自己還是下面的人,幹的都很辛苦。
經過思考,在暴風成為神股後,馮鑫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模式。
他現在做事,先要看清這件事的終點在哪裡,最後市場會有多大。然後問自己,贏得這場戰役的人應該長什麼樣子,他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和資源。
然後他會努力去爭取這些條件和資源,這個事情最後一定可以做到。
「我做事前不再想自己缺資金、缺武器、缺彈藥,只先把未來的方向想清楚,。」馮鑫說,「只要你想得足夠清楚,你的公司之外,所有的條件和錢都是為你準備的。 」
傳統汽車公司和特斯拉在思維模式上有哪些不同?

獨立思考,確定目標
純電動汽車並不是特斯拉發明,汽車巨頭們之前都是怎麼做電動車的?
大多數汽車公司之前沒有為電動車業務設定清晰的目標。他們手裡拎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電動車?或許是個趨勢,但誰知道呢。既然別人先用現有車型改造一款電動車,看看市場反應,我也這麼幹吧。
於是大家看到了各種熟悉的車型被改成 e 字開頭的名字。但用戶並不太買帳。
這裡要嚴重表揚下BMW同學,在傳統汽車公司裡,它快速做出了反應,創建了新能源子品牌、專門開發了電動車平台、推出了全新的電動車產品。
特斯拉經過獨立思考,明確了用純電動車替代汽油車的目標,並從用戶的角度定義了自己的產品,而不是人云亦云,或從控製成本、提振股價的角度出發。
它的電動車:擁有和汽油車一樣好的續航里程和安全性能、有能點燃用戶慾望的賣點、100%純電動。
關於特斯拉的發展目標,Elon Musk 想得很清楚,多年前他就已在特斯拉官網公佈了公司的發展路徑:
開發一輛跑車;(Roadster)
利用這輛跑車吸收的資金,開發出一款更多人能買得起的電動車;(Model S、X)
用拿到的錢開發一輛更便宜的電動車;(Model 3)
推進以上三步的同時,提供零排放的電力能源; (自建超級充電站和充電柱網路)
靠著一套全新的模式,特斯拉已經基本實現了這些目標,成為汽車業舉足輕重的角色。
王興接受《財經》採訪時曾引用過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獨立思考是非常有價值的能力,不論對公司、創業者或者我們每個人,都是實現高效成長的關鍵因素。
上個月跟汽車之家、車和家創始人李想聊天時,他告訴微信公號速度荷爾蒙:「當別人都那麼說時,你要想想是不是真的這樣,多問幾個為什麼。 」
正是經過獨立思考,李想和團隊開發出了不需要充電柱的純電動車,他認為這樣的產品更適合中國市場。

為目標爭取資源

做事,先想清楚目標,然後分析清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哪些條件,最後竭盡全力調動內部、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我所用。這就是富人思維。
不少創業者的問題是,只知道利用手頭的有限資源,埋頭靠辛苦和努力去和對手拼,勝算不大。
傳統汽車公司過去的思維方式就有些類似:有多少資源,幹多大的事。
他們覺得自己在電動車上技術還不夠成熟,市場還不夠成熟,供應鏈還沒有準備好,很多事情還需要積累和觀察。
原有業務成為他們全力爭奪未來的阻力,即便知道電動車是發展趨勢,也很難分配到足夠的人力和財力資源。在他們眼裡到處都是條件不成熟。
擁有富人思維的特斯拉其實並沒多少錢。相反,早期的特斯拉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掙扎生存下來的:創始人之間矛盾爆發、公司資金鍊幾乎斷裂、Roadster 跳票、Model S 設計師留下個爛攤子跑路了、CEO Musk幾乎破產並且離婚,其前妻還在媒體上各種指責,整個人是瀕臨崩潰的……
即便如此,特斯拉並沒有妥協,它竭盡全力去爭奪外界的資源來推進自己的計劃,實現目標。 Musk 睡沙發也把自己所有的資金投進來、竭力討好戴姆勒和豐田為他們代工、公司所有人去賣車、爭取到政府貸款、包裝好自己完成上市、出售零排放信用……
利用這些資源,特斯拉不僅開發出了Model S、Model X 和Model 3,還修建好整車工廠、超級充電站網路、Gigafactory 超級電池工廠、專賣店、維修中心……完成了電動車產業鏈的佈局,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那本著名的《異類》裡有個小故事。一位社會學家追蹤了12個分別來自貧窮、富裕家庭的孩子,發現這兩個社會階層,各有一套教育的哲學體系。
富裕家庭裡,家長不僅自己喜歡發號施令,也希望孩子能拿出權威,敢於挑戰自己,敢於跟別人談判,爭取自己需要的資源。這些家長敢到學校問責老師,努力為孩子爭取權益。這種言傳身教,讓孩子們學會利用權利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優勢。
貧窮家庭裡,家長和孩子都會向老師、權威讓步,屈服。老老實實的聽從其他人的安排。
特斯拉的思維模式是電動車這件事我一定要做成,缺少什麼資源我拼命去爭取。而更多的汽車公司的思維模式是,等時機成熟,我會把電動車做起來的。他們給了特斯拉創造歷史的機會。

最寶貴的資源是時間,不是金錢

對特斯拉來說,需要在最快的時間裡在電動車市場站穩腳跟,趁傳統汽車公司來不及轉身,成為細分市場的絕對領導者。
特斯拉需要用金錢去換時間。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時間才是最有限的資源。
時間成本,是最常見的隱性成本,也是特斯拉這種小汽車公司和其他汽車巨頭唯一平等的資源。理解了時間的重要性,就能更好理解特斯拉的一些行為了。
比起傳統汽車公司,特斯拉雖然沒什麼錢,但是真敢融資、砸錢,以此換取從0到1的時間。
某種程度上,特斯拉電動車的可升級性也是金錢換時間的一種做法。特斯拉沒有時間像傳統汽車那樣去升級換代,期待用戶在換車時購買更好的車型、更多的服務。
特斯拉盡可能把一切都放到自己的車裡,哪怕用戶並沒有為這些規格付費。
重視時間價值不僅對創業很有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也能受益匪淺。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說「一寸光陰一寸金」,但卻有很多人做不到,特別是最初特別缺錢的時候。
比如,很多人就為了房子租金能便宜點,寧可上班擠公共汽車2個小時,從而損失了自我提升的時間。
和菜頭和咪蒙都專門寫過文章講解生活中的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大家可以去看看。
簡單來說,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千萬不要為了省錢,去浪費時間。因為時間可以換取更有價值的東西,卻沒有什麼可以換來時間。
毫無疑問,特斯拉是一家頗具爭議的公司。但我挺喜歡看到更多的「特斯拉」,看到更多與眾不同的電動車。
套用一句最近很流行的雞湯:「如果每個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麼樣。」
出處:雷鋒網
作者:于欣烈(速度荷爾蒙)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好文] 學英文簡單,學文化卻是很困難的。


在美國工作,英文到底要多好才夠?


在美國工作,最多人問的就是英文能力這件事情,我也收到不少來信希望我能夠稍微討論一下這個議題,到底台灣人的英文好不好?夠不夠用?如果不夠的話,要怎麼加強呢?


其實語言與學習分四個部分,聽說讀寫,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一樣,拿我來說吧,我是用聽與寫來學習的人,不管是語言或是其他學科,用聽的我可以很快的抓到其中要傳達的訊息,用寫的,我可以全面地整理我的思緒,然後通常我的讀者也看得懂我想表達的東西,但是讀與說對我來說,就沒有那麼直觀。相反地,我老婆則是用讀與說來學習的人,他讀書超快,一邊工作,一邊忙比賽,還可以一邊念個 Full Time 的美國 MBA,凡是學到的東西,他口頭跟我說過一遍以後,就變成他自己的東西,但同樣的,聽與寫對他來說,就比其他兩項慢非常多了。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台灣英文教育的設計方式,非常注重閱讀,聽說跟寫的著墨卻不大,如此一來,如果台灣人口有 50% 跟我一樣,另外 50% 跟我老婆一樣,這表示只有 50% 的人可以在台灣的英文教育下成功,其他 50% 的人注定英文不好 @@。

但這 50% 成功的人,卻也還不會聽說寫啊!等這些 50% 的人某天決定用力投資在聽說寫上面,好不努力地撐過來了,成為英文達人了,你認為剩下的還有多少 % ?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人都在說要營造語言環境,只要聽說讀寫都有刺激,學語言的人很容易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好了,那麼在美國工作,到底英文要多好才夠?答案有兩個,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工作』,社交與朋友還都是喜歡跟台灣人或是中國人在一起的話,只要你的高中英文所載內容的聽說讀寫都沒有問題,再加上你專業上的英文可以處理,其實也就夠了,反之,如果你希望打進美國的主流文化,在思考與職場的表現上能夠更美國,更上一層的話,英文多好都是不夠的,因為重點不是英文!



我只要工作就夠了


其實美國人每天的單字不就那幾千個,如果你到高中畢業前有好好把英文作業都寫完,其實字彙量也就夠了,剩下的就遇到後再查就好了。如果你不放心,一定要學會商用英文,把多益的教材弄熟絕對就已經綽綽有餘了,千萬不要去補什麼托福或是GRE,你如果用那些字跟美國人說話,他們當下會覺得你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古人!尤其是 GRE 裡面全是學術用字,不要說外國人了,一般美國人自己也沒有認識多少個,你用那些字去溝通,聽起來就像是用四書五經裡面的用語跟現代台灣人講話一樣,人家只會把你當瘋子。


但是,所謂熟悉高中英文,不是要你只會讀,你聽說寫也要達到你讀的標準才行,聽說讀寫,缺一不可。當然,附加價值越高的工作,對語言的要求也就愈多,如果你想當 CEO ,完美無瑕的英文溝通能力就會變得相當重要,到那時,其實 CNN 跟 Times 的英文也就夠了,不會需要莎士比亞。(對 CEO 來說,除了語言溝通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下列討論到文化的部份)


要加強聽與說的能力,沒有理論,只有以戰養戰打下來的實戰溝通能力,我個人喜歡用下列幾個方法:


●去跟老外混。最直接!如果你還在學校的話,去跟交換學生打成一片吧!我的英文有 80% 是用這種方式學來的。


●去吐司大師(toastmaster)。不僅可以練習英文的寫作與口語表達,還可以訓練正式的演講與口條。


●去全英語環境工作,比如說在台灣的外商


●把字幕檔著看 HBO



再來討論一下完全沒有用的方法:


X補習班:語言即人生,人生不是考試,沒有補習班。


X埋頭背單字:把跟別人互動後學到的單字或片語記起來是有意義的,但是光捧著單字書,搖頭晃腦的死背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的。


我要在這個文化中踢屁股(kick ass)!

要在美國踢屁股(kick ass),所向無敵,就算你十四行詩能夠倒著背也完全沒有用!因為那不是重點。

重點是要能夠融入文化,這一點也沒有速成的空間。


我一位 12 歲就移民過來美國的科技新貴朋友這樣跟我說:


『為了孩子以後的職場發展,我一定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85% 以上的時間待在美國。我會讓他國中花個 1-2 年回台灣學中文,但是我希望他在一個文化下的記憶與成長經驗能夠足夠深刻。簡單的說,我不會讓他懷疑他是個美國人。』

要能夠在某個文化下昂首跨步地走在別人前面,對該文化的了解一定要有深刻的認知。我換個方式說吧,你認為多少個精通中文的外國人看得懂『那些年』?會跟在台灣土生土長,甚至跟九把刀年紀相仿的我們一樣的感動,一樣懂得電影所呈現時代下的細節?在討論該片的時候,這些精通中文的外國人能插上話,參與討論的機率多高?


『那些年』當然只是個簡單的例子,每天辦公室的生活中,這種可以拿來增進夥伴情誼(bonding)的閒聊(small talk)多不勝數,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項:


●共同的記憶:歌手,電視劇,電影,求學經歷,家庭經歷等


●共同的興趣:車(美國人可愛車了),啤酒,葡萄酒,攀岩,滑雪,衝浪,露營


●當代美國歷史事件與議題: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與想法



除了你的專業與團隊對你的信心以外,這些不經意的交流,決定了你在團隊中能不能打入核心,決定了當機會來時,主管會不會來敲你的門。


身為外國人的我們,除了專業與團隊的信心以外,你不得不惡補上面這幾項,好佳在這些也都是可以惡補成功的。


共同的記憶:這些比較難,但是只要你很有信心地分享台灣的種種,也願意討論美國的現象,大部分美國人的接受度都是很高的,但前提是你必須要用一種毫無恥感的態度來分享才行,你必須要自己先相信你分享的資訊是有意義的。


共同的興趣:興趣是需要培養的,培養的過程中多交一點朋友吧!這同時也在提醒我們,不要一直工作,生活也要精彩才行。


當代美國歷史事件與議題:定定 Time 雜誌吧(美國訂一年才台幣 900 元),裡面有非常多以美國為觀點的討論與時事。


惡補的同時,不要忽略每個可以跟同事閒聊的機會。


(當然,工作還是要做好)


學成立刻歸國,其實是個很糟的策略


直到目前為止,我都還認為我根本還沒有進到當地文化的核心,雖然每天上下班跟當地人接觸共事至少 8 小時,持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對當地人的思維與工作方式多少有點觀察,但是在預測當地人對事物的反應上,還是非常有限。


不要小看『預測』這件事情,在工作的表現上,如果你沒有辦法精準地預測老闆,同事,客戶對你工作成績的反應,你絕對沒有辦法在該工作上成功。


預測文化的能力跟經驗有關,這些經驗,就完全仰賴於你在該文化下跟當地人一起遭遇事情的多寡,這些事情不是天天發生,所以你必須要待久一點。


一般而言,五年當地生活經驗大概可以讓你把該文化的邏輯抓個大概,協助你預測該文化人對事物的反應。反推回來,一年的國際經驗根本連過水都還不算,才剛剛習慣該文化生活,你就準備回去了,兩年的碩士經驗只能讓你交到還相識不深的當地朋友,來不及學習上面 kick ass 段落討論到的那些東西,三年… 四年… 到了五年的時候,你大概可以建立起些當地深刻的交友圈,腦中有足夠的資料對該文化的反應進行預測。


這裡談的五年絕對不是每天跟台灣人或是其他漢人出去郊遊,打麻將,喝珍珠奶茶… 等等這種活動,這樣跟你打包萬分之一的台灣出來生活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你要這樣,何必花費高額的成本出來留學呢?留學除了需要資源以外,還需要留學的認知與決心,你必須要在這五年中奉行 kick ass 段落所討論到的東西。


學英文簡單,學文化卻是很困難的。


(本文轉載自「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提醒] 創業基因


"只看到創業者光環,聽到創業宏偉夢想,而對創業的看法過於樂觀,甚至天真"
這幾個月參加了幾個台灣和創業相關的活動,有很多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參加。最常聽到類似下面的問題:

”我應該去應聘大公司,還是自己創業?“

”我很想創業,去哪裡找夥伴?“

”我想創業,可是父母不支持,我該怎麼辦?“

”我有很好的點子,沒錢沒技術怎麼辦?“

”我要做個XXX,該去哪裡融資找錢?”
雖然,從此可以看到年輕人對創業的熱情。但是更讓人擔憂的是我看到這些問題背後是一批熱情有餘,理解不足的年輕人。我擔心他們熱衷於參加各個活動講座,只看到創業者光環,聽到創業宏偉夢想,而對創業的看法過於樂觀,甚至天真。
所以,我想在這裡潑一些冷水,忠言逆耳,請包涵:
1. 創業是艱苦的過程,尤其在今天台灣的環境。你不但要比就業加倍辛苦,自己不拿薪水,還要掏錢或借錢,四處碰壁,而且即便一切做的很好,最後失敗的可能還是很大。今天在雜誌封面受到追捧的創業者,完全可能幾年後公司不再風光甚至倒閉(不信的話,不妨翻翻幾年前的雜誌)。真正做成偉大公司的概率可能是幾萬分之一。這方面,你真的想好了嗎?
2. 真正骨子裡適合創業的人,是積極主動的,是不畏懼風險的,是有自信和自覺的,是會自己解答問題的。他們不會去請教演講者、專家、業師。他們不會猶豫不定,擔心父母的認可,男女友的期望。所以,如果這些問題真的讓你糾結,你很可能就缺少這種”創業基因“,或許根本就不適合創業。
3. 除了基因之外,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他們充滿激情但也理性,熱愛產品和用戶。他們以身作則 ,善於學習,工作勤奮,全力以赴他們聰明,但是願意專注。他們是產品和服務的最好的質檢員和改進者,關注的同時不斷去創新。他們不畏懼風險。你是這樣的人嗎?
4. 想創業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加入一個有經驗的創辦人辦的中小公司。沒有講座、課堂可以教你真正的創業。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learning by doing。該參加什麼樣的創業公司呢?最好有值得學習的創辦人,業界被認可的產品,優質的投資人,而且越小越好!加入後,你可以從中學習它的運營和文化。在一家小公司,比較少官僚政治,步伐特別快,而且你有可能參與學習實踐各個不同部門的工作,不會成為某個小部門的螺絲釘。這是創業最好的培訓班。應屆畢業生可以把這類工作當做選擇,在校學生可以考慮這樣的公司實習,哪怕無償也值得。
5. 為什麼年輕人都認為自己面臨兩極化的選擇:應聘大公司,或者自己創業?為什麼不考慮加入已存在的創業公司?每個中小企業如果平均有兩個創辦人,十個員工,為什麼你會認為你的第一次就要做創辦人,而不是員工?(你去申請三星鴻海的時候,會期望一加入就能管十個人的部門嗎?)
6. 全世界沒有一個創業家是靠空想而成功的。點子一點都不值錢。你的點子如果只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那幾乎一定是沒價值的。就算你的點子很好有價值,我保證世界上有一大批人有同樣的好點子。你們誰會勝出就要看誰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快速執行。而要做到這點,需要強大互補的團隊,多方面的經驗和能力,當然還有巨大的資金(和你融資的能力)。除了點子,你能做到這些嗎?
7. 你如果有了點子,你的下一步不是去融資找錢(沒有一個優質的投資人會投資一個僅有點子的初次創業者)。你需要自己掏腰包或者借錢來驗證你的點子。從最小的地方開始,用最直接、低科技的方式去驗證市場。比如說你想做個明星粉絲網路平台,靠它來賣明星的紀念品,那你最好先到某個明星的演唱會,先去賣賣紀念品,然後如果有市場,再慢慢滾動。拿到投資前,你不但需要驗證市場,也要產生盈利來養活團隊,或者自己墊錢借錢,還要讓員工覺得未來充滿希望!(了解創業的艱苦了吧?)
8. 創業活動對年輕人是值得適度參與的,可以聽到很多過來人分享經驗。但是有些年輕朋友們聽了很多分享會、讀了許多書和文章,形成了一種「逢會必到」的風氣,反而掉入了「紙上談兵」的陷阱。如果沒有真的跳下去參與或主導創業,只聽分享根本沒辦法真正了解創業者的世界。
如果你淋了八桶冷水,還對創業有堅持和決心,那也許你就是有那創業基因的極少數之一!我祝福你!不過還是建議你:考慮先參與創業,再主導創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李開復臉書 原文

[好文] 一類勞工與二類勞工:了解高昂報酬背後的條件

做什麼工作才能年薪1500萬?

先了解高昂報酬背後的條件

 2016年06月01日 10:43

本文轉自: 風傳媒


他們究竟是做哪些事情,或是擁有哪些技術,讓他們如此值錢?這些東西有辦法用『學』的嗎?
首先,這篇是翻譯文章,原文在此:What kind of jobs do the software engineers who earn $500K a year do? 。我偶而會讀到幾篇我想要全文翻譯分享的文章,比如說上一篇祕技 - 沒有人教過你的應徵技巧跟這篇,翻譯分享之前,我都會直接聯絡原文作者,徵求同意,並作交換連結。一般而言(至少這兩篇拉),原文作者都會很啊薩力地大方同意,還會在來往的信件中不經意地露出他暗爽所受的內傷,總之我想說的是,不要亂去翻譯沒有版權的文章放到自己的平台上面,那內容不是你的,要轉載,要翻譯好歹也問一下原作者。

背景資訊

之前 Business Insider 出了一篇某個 Google 工程師拒絕年薪 50 萬工作,因為 Google 每年付他 300 萬美金的文章,有個對這數字很有興趣的人就上 Quora 問了,我要怎麼作才會跟他一樣?我也要到 Google 上班然後年薪 300 萬美金這樣(誰不想啊?)

這位叫 Amin Ariana 的創業家就上 Quora 寫了一則被讚到破表的回答,我自己非常同意,也受到很多啟發,因此跟 Amin 聯絡獲得允許,分享他的文章如下。

以下正文開始

聲明:我之前也是 Google 的員工,但是我的回答不代表 Google 的觀點。
首先,這問題問得有點奇怪,有點誤導人,好像只要工程師做了哪幾點,或是獲得哪些技能以後,就可以掛到年薪 50 萬的保證。其實 Business Insider 那邊說得很清楚了,50 萬美金其實是薪水跟股票的總和。

一類跟二類勞工

要了解高昂報酬背後的條件,讓我先先來打個比方。
假設你是村子裡面非常重要的,負責水源供給的勞工好了。這裡有兩種勞工類型:一類勞工,與二類勞工
一類勞工會拎起一到兩個水桶,衝到水源旁邊,裝滿它們,把他們兩個挑回來,大概夠 20 個人喝吧,如此一來有水喝的村民就皆大歡喜了。這個勞工挑水的過程可能會喝掉一些水,然後回到村中,他可能可以分一些水回家作他的報酬。
二類勞工不太理所謂『公平分水』的概念,他會拿起一把鏟子,帶上一止水杯,然後忽然間就消失了。他跑到水源處,挖起一條可以通到村莊的小溪,希望可以把水源引過來。每當他拖著疲憊的身軀,拎著空杯子回到村莊的時候,總會引起一陣失望,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那村中的長老相信他,相信他在做的事情(還丟根骨頭給他啃,讓他不致餓肚子)。
某天,他直挺挺的站在村莊前面,他身後白涔涔地流躺著一條飲用水的小溪。這條小溪立刻把一類專門經營『水快遞』的勞工趕出市場,他們只好轉行,加入別的團隊。這個二類勞工呢,看他對這條小溪擁有多少的控制權,一般而言,他有小溪很大部分的擁有權。
後來村莊決定要把小溪整個買下來,整進整個村莊的供水系統,於是村莊拿了他們一部分的財產去換,比如說土地啊什麼的,這個二類勞工於是瞬間升級變成地主了。
村子裡面的媒體注意到村子給這個二類勞工的薪水奇高,別村的人根本挖不動他(他應該是有跟村子簽訂協議,比如要在村子裡留兩年,才能領完全額的報酬之類的),於是出了一篇報導,寫得好像別村出高價挖角,卻因為村子給的薪水太好,以致於這個二類勞工根本不會考慮。
這時候,一類勞工看了媒體報導,覺得村子虧待他們,同工不同酬(請看下面這個兩隻猴子同工不同酬的影片),心生不滿。

沙灘上的掘渠者

來說說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今年跨年的時候,我跑去 Monterey Bay 玩,沙灘上有個年輕人在挖洞,我饒有興致地站在高處看,我太太欣賞著沙灘美景,其他人根本不在意這個年輕人的舉動,沒有人理他。我指著他轉頭跟太太說:『你等著看,30分鐘以後,周遭的所有人都會加入,幫這個年輕人挖』
30 分鐘以後,他挖出了一條小渠道,從他沙灘上的城堡直挺挺的延伸到海邊有水的地方,希望把海水引入渠道,注入他的護城河。那渠道還不夠深,海水還進不來,於是年輕人忙著加深河道。又過了 5 分鐘,原本站在旁邊看熱鬧的小孩們開始加入,動手幫忙。10 分鐘以後,周遭的機個大人也開始挖掘。15 分鐘以後,一個靦腆的,拎著相機的外國人也投入幫忙。60 分鐘之內,這位二類勞工影響了 15 個一類勞工自願投入,一起把海水引入護城河。
一個人在沙灘上挖渠道,後來有15個人加入了他的行動。(圖/Amin Ariana)
一個人在沙灘上挖渠道,後來有15個人加入了他的行動。(圖/Amin Ariana)
文章開頭的照片就是我當時照的,永久地紀念我對個人力量的賭注。那個拿著紫色桶子的傢伙就是渠道的創始者,不過照片上看不出來就是了。
新聞報導總是很喜歡忽略很多真實的細節,這篇年薪 50 萬的報導就忽略掉『汗水並不等價』這個部分。二類勞工願意突破現狀,孤獨地,有時候可能還要挨餓一小段時間來引入村子賴以維生的水源,一類勞工則是用自己完成的工作與技能去交換薪水,兩者最主要的差異是冒險,而且不保證一定會回收。
村子裡有遠見的那群人可以說都是二類勞工(在 Goolge 裡面領高新的那群),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連結了村莊的水源。這些拿很多股票的傢伙大概是下列其中一種:
在 Goolge 當初創立時,就已經負責創造其核心價值的那群人
自己業餘的時候玩玩自己的專案(side project),然後公司覺得超級有用,很有價值的那群人。[譯注:Gmaill 其實就是這樣從 Side Project 長成現在 Goolge 核心產品的。]
自己開新創公司,被 Google 買進來的
(比較少拉)不知道為什麼有辦法成為某種核心科技或是技能的唯一提供者
除此之外,這種待遇大都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用來賣很多很多 Business Insider 文章的這樣(以台灣的例子來說,就是商周,還有今週刊那些)。

價值 190 億美金的不錄取通知

每顆心都會歌唱,唱得不完整,直到另一顆心跟著附和。 - 柏拉圖
多謝大家的熱情支持,本文在 Quora 上面已經累積了 12 萬則瀏覽,Quora 真是太屌了。
我收到很多評論,有一部分跟我說上列的故事很難應用到他們的生活中,另一部分的評論問到跟公司談判股權的技巧,希望要到 50 萬美金收入的方式,其他的評論則說我這篇文章根本沒有回答到他的問題。大部分的評論者都是一類勞工,還在想怎麼作才能炒高自己的市場價值,獲得更高的『收入』。
那我再來說個故事吧,一個發生在上列文章出來一個禮拜之內的故事,希望這次會具體一點,比較好懂。
2009 年 5 月,有個一類勞工應徵 Twitter ,但是他被拒絕了,於是 2009 年 8 月,他又跑去 Facebook 應徵,他也被拒絕了,怎麼辦?他決定自己出來試試看,挑起二類勞工的大樑,從『增進人類溝通』的水源處,挖起那條之前拒絕他一類服務的那兩間公司都非常需要的小溪。
一路走來,他與跟他一起挖小溪的朋友影響了 55 人加入團隊,一起努力,村中的長老也丟了些骨頭給他,一開始只有 25 萬美元,接下來 8 百萬美元,眼看著小溪越來越成功,紅杉創投到後來注入 5000 萬美元的資金。
我寫這篇文章的 3 小時前, CNN 剛剛報導他們二類勞工的作品被 Facebook 以 190 億美金收購(你沒聽錯, 190 億美元)。
Facebook 買了 Whatsapp。而幫 Facebook 挖了五年小溪的 Brian Acton ,正式成為 Facebook 的股東,正是那個當初拒絕他工作申請的 Facebook 。
在他開挖之前(開 Whatsapp 公司之前),他曾經寫下了這兩條推特訊息:
推特總部不要我。沒有關係,反正從我家過去很遠。
Facebook 也不要我。不過那是個很厲害人們社交的好機會。我很期待接下來的人生旅程。
你覺得那 55 個人有需要去跟 Facebook 談判,要 50 萬美金的薪水嗎?還是你覺得當那些人獲利了結,要離 Facebook 出走時, Facebook 會砸下重金,並拿出股票來留人?
二類勞工不會去比較,或是談判薪水,因為他們不是在出賣他們的勞力給村莊(公司),他們賣的是被低估的財富,那些出價的村莊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拿出相對於這些財富的數字,這些二類勞工端出來的財富,可以讓村莊與自己雙雙受益(你看看 Facebook 往上衝的股價就知道)。
你可以想想,要賣掉你挖通的水源時,有沒有哪個村莊願意坐在談判桌的另一邊。當村莊決定買水的時候,薪水條中多出來的幾個零,都不過是基本條件罷了。
 2016年06月01日 10:43

本文轉自: 風傳媒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設計] 基本的漸層配色

寫給不是設計師的-漸層配色(上)



從踏入新創科技業以來,總是聽見許多朋友在抱怨設計師與工程師的之間的合作有多麽的…
不融洽(糟糕),要碼是設計師會抱怨工程師沒有美感,或是連Guideline都不讀完就來跟我
講設計(強烈建議iOS/Android工程師不管有沒有要做介面設計都花點時間把iOS的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跟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給看完,這是基本啊!!基本啊!!
線上已經有滿坑滿谷的翻譯文章囉,別再拿看不懂英文當藉口XD);不然就是工程師會抱
怨設計師把寫動畫當作小畫家,把寫程式當成寫國字。很幸運的是這個狀況幾乎不曾發生
在小弟迄今的工作經驗當中,主要的原因是小弟的前輩們就是一群神級的工程師或是神級
的工程師+設計師,一路以來合作的設計師(學生時期)也都是相當優秀的夥伴。但有鑒於
80%的工程師們都會有過這麼一段與設計奮鬥的辛酸史,在這邊也希望能藉由一連串的基
礎概念,以及小弟日常工作運用到的知識來幫助不是設計師的職場夥伴們也能多瞭解一些
設計的眉眉角角。
當然,(設計師+工程師連線)與PM的戰爭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小弟我既不是本科系(設計相關)出身,也不是資工相關出身,但有幸接受幾位厲害前輩
(HammerSophyFran)的指導,目前是一位設計做不好,拍照拍不好的iOS工程師,因為不
具本科系背景這樣的先天性優勢(劣勢)?!太艱澀的理論就…期許各領域的前輩們能給予
指教以及指引一條明路啊。這邊針對漸層的主題寫了一篇(上),來講講常常使用的漸層類
型以及分享一些優秀的作品,希望能在近期抽出時間來產出(下)篇。
在一切開始之前,首先推薦一個網站uiGradient,無聊沒事的時候可以上去滑滑滑滑滑找

點漸層配色的靈感。
這系列文章主要會介紹四個主題:
  1. 色彩學
  2. 類似色漸層(Linear Gradient)
  3. 對比色漸層(Linear Gradient)
  4. 金屬色漸層

色彩學

底下這就是傳說中的伊登色相環,The end。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2%E7%92%B0

蛤?為什麼沒有介紹一下色彩學,因為…其實不需要太瞭解啊,好麻那稍微說一下什麼是
色相環好了:
基礎的十二色環由瑞士設計師約翰·伊登所提出,其結構為:
等邊三角形內的三原色作為第一次色,將三原色兩兩相加可調出第二次色,如果再將這六種顏色中兩相鄰的顏色等量互調,得到該兩色的中間色(第三次色),便產生了十二色色環。(參考Wiki)
是不是已經看不下去了?這種太理論的東西對於非專業的我們實在是距離太遙遠了,如果有需要的話我有很多色彩學的電子書,歡迎寄信找我索取👌。這篇文章所應用到的方法其實只要簡單理解一下伊登色相環,相近色,對比色以及色相明度彩度等等的基礎改念就夠囉(Wiki)。




Sketch 3 檢色器

類似色漸層

  • 灰階漸層:首先我們先從最基礎的開始,白 →灰的漸層可以說是大自然中光影變化最基本的一種類型,這樣子的漸層搭配也是初學者最適合拿來練功用的喔(因為不需要考慮到檢測器上各漸層區段的差異,一用不好就會導致髒掉或是飽和度不均勻的問題)。以下圖範例而言,左側上淺下灰的漸層,在搭配內光暈後能夠輕易的讓圖形浮凸於紙面;右側上灰下淺搭的漸層,則可以搭配內陰影來呈現凹陷於紙面的效果。




上淺下深(左)上深下淺(右)

上面兩種是基本中的基本,如果想要做出中間凹陷,但是凹陷的部分是浮凸出來的感覺,除了上灰下淺的基本技巧之外還要稍微運用一點放射狀漸層來分別調整上部以及底部的光影,下一篇會提到更多這樣的觀念喔。




是不是有一種,好像凸出來的Feel?

當然,上圖幾個示範的立體效果其實還不夠完整,但以現在Flat Design盛行的狀況,對於光於影的變化有一些基礎的瞭解對於取悅團隊中的設計師妹妹是相當有幫助的。有了雛形,進一步的進行漸層(角度,漸層區段,光暈)的微調,同時考慮到光影的變化以及陰影的角度位置之後,就可以輕易(真的假的)的作出如下圖範例的效果囉!(下圖除了白 →淺灰的漸層之外,同時運用了淺黑 →深黑的漸層變化,下一篇我們也許可以來談談製作這樣的icon需要注意些什麼🤔)




Designed by by Paco for Smartisan

那麼究竟該如何製作一個簡單的灰階漸層呢?其實做起來就跟下面這張圖一樣容易 →





主要的調整就只在檢色器的最最最最最左側上下移動即可,如果希望帶點淡淡的色澤可以往右邊稍微移動一點點,這樣的效果有時候會運用在物體本身是白色但周圍是有色背景時,物體因為背景產生的反光影響到白色物品的表面色澤。如果希望整體給使用者的印象是清爽乾淨的,漸層中搭配的灰色就不應該太重,如示意圖從白色往下調整一點點即可,若是選用深灰色來做搭配,產生的則是另一種沈穩的效果。
  • 高彩度色系漸層
講完了灰階的基礎漸層搭配,我們來看一下其他色系的搭配。單純在同一個顏色當中進行明度彩度的調整如下圖跟灰階的部分相當類似就不再贅述囉。





這邊只補充一個小重點,同色系的漸層選色請記得往檢色器的右下角移動,右下角移動,右下角移動,很重要所以說三次。這樣子的移動方式主要是為了避免調整色階的同時灰調的增加過快,漸層也比較不容易髒掉或是造成顏色差異過大喔。除此之外,對於初學者在漸層的角度配置調整上面,當所有物體處於相同平面時應該盡量讓整體角度效果一致(畢竟光主要會從同一個地方來麻?)。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稍微進階一點點的 →選配漸層對於跟我一樣的初學者而言遇到的幾個問題不外乎是 1.搭配的漸層色感覺不對(不自然) 2.搭配的漸層色好像有點暗沉(髒)。那該怎麼樣避免這些問題來做出漂亮的漸層呢?




designed by Edvard Vajgl

配出上圖這樣的漸層其實非常容易,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小技巧之外只要注意兩個基本原則就可以囉,對於淺色系的漸層,如同淺色系漸層範例,明度的調整區間不宜太大(1/10)。在檢色器上面我們可以改變彩度,色相來配出喜愛的漸層變化,但是上下移動的幅度就要保守一點,否則配出來的漸層就很容易產生髒髒的視覺效果。




淺色系漸層範例

至於暗色系的漸層,明度的變化就可以大一點,但記得除非漸層一開始的選色就是相當深的暗色系,否則調整的幅度也請盡可能確保在明度的變化在1/4–1/5的區間來避免過髒或是顏色落差過大的問題。




暗色系漸層範例

補上一個類似色搭配圖形(透明度)變化的範例(維持Micro:bit官方的視覺),藍綠,綠色漸層的使用相當的普遍,當這類型顏色的明度及彩度較高時往往可以帶給使用者一種活潑明亮的視覺印象。





  • 高明度色系漸層
上面幾組漸層的搭配彩度較高,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該如何處理明度較高的漸層配色模式。基礎的高明度漸層處理起來相對容易,確保選擇的顏色都保持在檢色器的上方1/5內,同時不要讓彩度變化過大都可以情鬆達到如下圖的效果。





莫名其妙好像寫了一堆東西,我們利用一個範例來練習一下這些漸層的變化,這個範例是由設計師Adrian Fernandez運用漸層做出來的瀑布效果👍。
Step1.首先,我們將工作區塊分割成三個區塊,運用類似色選擇相近的顏色填滿色塊,這邊選擇的藍 →藍綠色跟作者使用的相同,練習時建議嘗試不同的顏色。搭配白色透明度色塊就可以快速的做出簡單的漸層以及立體效果,注意喔,這邊還沒有使用到任何的漸層。





Step2.分別在三個區塊中運用上淺下深的概念由上往下來做出漸層,拉出畫面的層次感。





Step3.使用不同寬度的矩形(顏色選擇高明度低彩度的藍 →藍綠色,搭配透明度50%-100%不等的透明度)模擬出瀑布的水流。





Step4.為瀑度水流加上透明度漸層(除了明度彩度的變化之外再加上透明度的調整),讓畫面整體更具質感。





Step5. 作者實際的成品在這,有興趣的朋友建議自行臨摹完成練習,對於漸層的運用肯定會更加的得心應手。當然,從作者的成品當中可以發現離Step4還有不少的細節需要調整,因為漸層中顏色細微的變化,以及每個設計者對顏色的喜好,敏銳程度,即便是臨摹的作品常常做到最後也會發現感覺完全不一樣呢。




Adrian Fernandez

對比色漸層

  • 什麼是對比色?
在色相環當中,相對成180度,也就是直線兩端的顏色,即為對比色〈又稱為補色〉。基本上製作漸層的原則都是相當類似的,但是在運用對比色搭配漸層使用時,有幾個小技巧是我會特別注意的:
  1. 對比選色的彩度差異不要太大。
  2. 在選色上不一定要拘泥於剛剛好180度,基本上160–200度這個區間都可以達到相當不錯的效果。
  3. 建議畫面的配置上一個做為主色一個作為副色。
  4. 請根據類似色漸層章節中的概念來製作漸層。
  • 對比色漸層範例
相信大家應該也發現近年來漸層在介面設計/簡報上面的運用其實都相當的普遍,像是我相當喜愛的一位泰國設計師Tintins跟美國的設計工作室Awesomed在作品中都使用了相當多的漸層元素。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發現漸層常常可以莫名其妙地帶出一些好像很厲害的感覺,有一種把光影融入設計裡面的Feel。對於初學者而言,利用漸層做出乾淨易用的介面是相對具難度的,日後會多拿一些工作上的使用與經驗和大家分享。底下幾組是我利用上面提到的各種技巧拉出來的對比色漸層介面:





預告:金屬色漸層

下一篇會跟大家聊聊金屬漸層該如何使用,有時間會再談談放射狀的漸層可以產生怎麼樣的視覺效果囉。





熟悉金屬色漸層的運用之後也可以和我一樣輕鬆(嗎?)地做出如下圖的效果喔👏





作者:SamuelAngela
文轉自:
https://medium.com/@citysite1025/%E5%AF%AB%E7%B5%A6%E4%B8%8D%E6%98%AF%E8%A8%AD%E8%A8%88%E5%B8%AB%E7%9A%84-%E6%BC%B8%E5%B1%A4%E9%85%8D%E8%89%B2-%E4%B8%8A-b1f9771dd803#.h10i1mhza